成語: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
拚音 shí zhī wú wèi qì zhī kě xī
解釋 吃起來沒有什麽味道,扔掉又有點可惜。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,就此放手又舍不得。也形容進退兩難,猶豫不決。
出處 《三國誌•魏誌·武帝紀》裴鬆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:“夫雞肋,棄之如可惜,食之無所得,以比漢中,知王欲還也。”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、謂語;用於處事
典故
陳壽《三國誌.魏書.武帝紀》裴鬆之注引司馬彪《九州春秋》:“時王欲還,出令曰:‘雞肋’,官屬不知所謂。……修曰:‘夫雞肋,棄之如可惜,食之無所得,以比漢中,知王欲還也’。”“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”,比喻沒有多大意味而又舍不得拋棄的東西。
《魯迅書信集.致章延謙》:“我乃函告以倘若北新不能出版,我當自行設法印售,而小峰又不願,要我再等他半月,那麽,須等至十一月五日再看了。這一種雜誌,大約小峰是食之無味,棄之不甘也。”
近義詞 食之無味,棄之不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