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卑之無甚高論
拚音 bēi zhī wú shèn gāo lùn
解釋 表示隻就淺易的說,沒有什麽過高難行的意見。
出處 《漢書·張釋之傳》:“釋之既朝畢,因前言便宜事。文帝曰:‘卑之,無甚高論,令今可行也。’”
例子 ~,嚴絕宋元明,而取法乎唐,亦足自立矣。 清·吳喬《答萬季野詩問·七》
語法 作謂語、分句;指一般的看法,沒有新意
典故
《漢書.張釋之傳》:“釋之既朝畢,因前言便宜事。文帝曰:‘卑之,毋甚高論,令今可行也。’”
卑:低下。
高論:高明的議論。
原意是講文帝要張釋之談當前的實際問題,不要空發議論。
後用卑之無甚高論喻指見解一般,沒有什麽高明的地方。
清.吳喬《答萬季野詩問.七》:“卑之無甚高論,嚴絕宋元明,而取法乎唐,亦足自立矣。”
英語 beneath discus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