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食不甘味
拚音 shí bù gān wèi
解釋 甘味:感到味道好。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。形容心裏有事,吃東西也不香。
出處 《戰國策·齊策五》:“秦王恐之,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”
例子 隻有我覥然麵目,偷生人世。所以食不甘味,麻衣茹素,稍謝罪戾。(清·吳趼人《痛史》第十一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心神不安
典故
甘味:味道美好。
吃東西不辨美味。
形容憂慮不安或操勞忙碌。
《淮南子.泰族訓》:“晉獻公欲伐虞,宮之奇存焉,為之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,而不敢加兵焉。”《舊唐書.李靖傳》:“往者國家草創,太上皇以百姓之故,稱臣於突厥,朕未嚐不痛心疾首,誌滅匈奴,坐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”《醒世恒言》卷一九:“但聞越鳥南棲,狐死首丘,萬裏親戚墳墓,俱在南朝,早暮思想,食不甘味。”亦作“食不遑味”。
三國魏.曹植《求自試表》:“今臣居外,非不厚也,而寢不安席,食不遑味者,以二方未克為念。”亦作“食不終味”。
三國魏.曹植《釋愁文》:“沈溺流俗,眩惑名位,濯纓彈冠,谘諏榮貴。坐不安席,食不終味,遑遑汲汲,或慘或悴。所鬻者名,所拘者利。”亦作“食不知味”。
唐.白居易《初授拾遺獻書》:“臣所以授官以來,僅將十日;食不知味,寢不遑安。唯思粉身,以答殊寵,但未獲粉身之所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