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枯燥無味
拚音 kū zào wú wèi
解釋 枯燥:單調。形容單調,沒有趣味。
出處 毛澤東《反對黨八股》:“因此,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,我們也不需要這樣憋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。”
例子 因此,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,我們也不需要這樣憋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。(毛澤東《反對黨八股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用於書麵語
典故
單調、呆板無趣味。
毛澤東《反對黨八股》:“現在中黨八股毒太深的人,對於民間的、外國的、古人的語言中有用的東西,不肯下苦功去學,因此,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,我們也不需要這樣蹩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九○:“批改作文原是件枯燥無味的事,現在倒成了他的歡樂。”錢鍾書《圍城》六:“更可恨論理學開頭最枯燥無味,要講到三段論法,才可以穿插點綴些笑話,暫時還無法迎合心理。”亦作“幹燥無味”。
艾蕪《文學手冊》二篇一:“這首歌,前頭三句都是平鋪直敘,顯得幹燥無味,一加尾後一句話,便格外明快生動起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