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為淵驅魚,為叢驅雀
拚音 wèi yuān qū yú wèi cóng qū què
解釋 比喻為政不善,人心渙散,使百姓投向敵方。同“為淵驅魚,為叢驅爵”。
出處 《孟子•離婁上》:“為淵驅魚者,獺也。為叢驅爵者,鸇也;為湯武驅民者,桀與紂也。”
例子 國家平時患無人才,等到有了人才,又被這些不肖官吏任意淩虐,以致~。 清·李寶嘉《文明小史》第十三回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於處事
為,替。
淵,深淵。
叢,叢林。
比喻由於為政不善,結果使自己的百姓投向別人。
孟子認為,桀、紂兩個暴君所以喪失天下,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擁護;而失去老百姓的擁護的原因,又是由於失去了民心。
要得到天下方法在於: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,就能得到天下。
要得到天下百姓擁護有它的方法:得到天下的民心,便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。
要得到天下民心有它的方法,他們所需要的,便替他們收聚起來,他們所討厭的,便不要強加給他們,不過這樣罷了。
老百姓歸於仁政,就象水向低處流,獸往曠野跑一樣。
所以替深淵趕來遊魚的是水獺,替森林趕來飛鳥的是鷂鷹,替商湯和周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。
現在天下的國君中隻要愛好仁德、施行仁政的,那麽其他諸侯便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到境內來。
這樣的好國君,即使他不想統一天下,也是辦不到的。
【出典】:《孟子·離婁》上:“孟子曰:‘桀紂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;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得天下有道: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得其民有道: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得其心有道:所欲與之、聚之,所惡勿施,爾也。民之歸仁也,猶水之就下,獸之走壙也。故為淵驅魚者,獺也;為叢驅爵者,鸇也:為湯武驅民者,桀與紂也。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,則諸侯皆為之驅矣。雖欲無王,不可得也。’”
【例句】:清·梁啟超《現政府與革命黨》:“徒使革命黨以外之人,猶不能灑一掬同情之淚於彼輩,而對於政府增惡感焉,為淵驅魚,為叢驅雀,而於政府果何利也!”
近義詞 為淵驅魚,為叢驅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