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鄭昭宋聾
拚音 zhèng zhāo sòng lóng
解釋 杜預注:“昭,明也。聾,暗也。”比喻情況不同。
出處 《左傳·宣公十四年》:“楚子使申舟聘於齊,曰:‘無假道於宋。’亦使公子馮聘於晉,不假道於鄭。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,曰:‘鄭昭宋聾,晉使不害,我則必死。’王曰:‘殺女,我伐之。’見犀而行。及宋,宋人止之……乃殺之。”
例子
鄭昭宋聾,一以免患,一以召禍。況各國競騖於聰明,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,將以求免,不亦難乎?
★康有為《上清帝第五書》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用於書麵語
故事 春秋時期,楚王派申舟到齊國去纓聘告誡他不要從宋國經過,又派公子馮到晉國應聘要他不要從鄭國經過。申舟因為孟諸之役而得罪宋國,他說:“鄭昭宋聾,晉使不害,我則必死。”楚王說:“殺女,我伐之。”到了宋國,宋人攔住申舟並殺了他
《左傳.宣公十四年》:“楚子(楚莊王)使申舟聘(出使)於齊,曰:‘無假道(借路)於宋。’亦使公子馮聘於晉,不假道於鄭。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,曰:‘鄭昭宋聾,晉使不害,我則必死。’王曰:‘殺女(你),我伐之。’見犀(申舟之子)而行。及宋,宋止之。華元(宋大夫)曰:‘過我而不假道,鄙我也。鄙我,亡(亡國)也。殺其使者必伐我,伐我亦亡也。亡一也。’乃殺之……秋九月,楚子圍宋。”
“鄭昭宋聾”,意為鄭國明白事理而宋國不明事理。
楚王派申舟訪齊,路經宋國而不讓他向宋借路;同時派公子馮訪晉,路經鄭國也不讓他向鄭借路。
申舟意識到他得過宋國,鄭昭宋聾,情況不同,他自己將遇害。
後遂用“鄭昭宋聾”表示情況不同,用“宋聾”比喻糊塗不明。
唐.李商隱《五言四十韻》:“下令銷秦盜,高談破宋聾。”康有為《上清帝第五書》:“鄭昭宋聾,一以免患,一以召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