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不癡不聾
拚音 bù chī bù lóng
解釋 人不傻,耳朵也不聾。常與“不成姑公”連用,意為不故作癡呆,不裝聾作啞,就不能當阿婆阿公。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。
出處 漢·劉熙《釋名》卷二:“不瘖不聾,不成姑公。”
例子 鄙諺有之:“不癡不聾,不作家翁。”(《資治通鑒·唐紀代宗大曆二年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常與“不成姑公”連用
故事 唐朝時期,郭子儀多次打敗叛軍,使唐王朝轉危為安。唐代宗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暖,小兩口吵架,郭暖說了幾句氣話,升平公主就回家告狀。郭子儀帶郭暖向唐代宗請罪,唐代宗笑著答道:“不癡不聾,不做家翁,下一輩吵架何必計較?”
典故
《南史.庾仲文傳》:“不癡不聾,不成姑公。”《資治通鑒.唐紀》代宗大曆二年:郭子儀子暖,尚升平公主,嚐與爭言。
曖曰:“汝倚乃父為天子邪?我父薄天子不為!”公主恚,奔走奏之。
上曰:“此非汝所知。彼誠如是,使彼欲為天子,天下豈汝家所有邪!”慰諭令歸。
子儀聞之,囚暖,入待罪。
上曰:“鄙諺有之:‘不癡不聾,不作家翁。’兒女子閨房之言,何足聽也!”意思是說作公婆的不宜過分頂真,有時不妨假裝糊塗。
近義詞 裝聾作啞
英語 pretend to be ignorant o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