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腹心之疾
拚音 fù xīn zhī jí
解釋 腹心:比喻要害處;疾:疾患。比喻要害處的禍患。
出處 《戰國策·魏策三》:“所以為腹心之疾者趙也。”
例子 陛下隻知行樂歡娛,歌舞宴賞,作一己之樂,致萬姓之愁,臣恐陛下不能享此樂,而先有腹心之患矣。(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十八回
語法 作賓語;比喻要害處的禍患
故事 楚昭王27年,楚昭王看到奇怪的天象就去問成周太史,成周太史要求他去祭祀,去掉腹心的疾病。楚昭王不信,就帶兵駐在城父,準備救援吳國進攻的陳國,昭王突然生病,一天比一天重,還是不肯去祭祀,直到病故
比喻致命的禍患。
宋辛棄疾《美芹十論·審勢》: “我有三不足慮,彼有三無能為,而重之以腹心之疾,是殆自保不暇,何以謀人! ”●《左傳·哀公六年》: “是歲也,有雲如眾赤鳥,夾日以飛三日。楚子使向諸周大史。周大史曰: ‘其當王身乎! 若萗之,可移於令尹、司馬。’ 王曰: ‘除腹身之疾,而置諸股肱,何益?不穀不有大過,天其夭諸? 有罪受罰,又焉移之?’ 遂弗焉。” 萗(yong): 古代消災的祭禱。
春秋魯哀公年間,有彩雲象一群紅色的鳥在太陽兩邊飛了三天,楚昭王派人詢問成周太史。
太史說,有可能要在君王身上應驗,如禳祭,尚可移到大臣上。
昭王認為,生在腹心的疾病,移到大腿胳臂上,是沒有好處的; 沒有重大過錯,上天不會讓我夭折,即使有罪受罰,又怎能移到別處?
近義詞 心腹之患
英語 disease in one's vital orga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