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不徐不疾
拚音 bù xú bù jí
解釋 徐:慢。疾:快。不快不慢,從容自然。
出處 《莊子·天道》:“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,而應於心。”
例子 起初猶乍翱乍翔,不徐不疾,後來樂聲促奏,她便盤旋不已。(清·褚人獲《隋唐演義》第三十九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指處事掌握適度
典故
徐:慢。
不快不慢,從容自然。
《莊子.天道》:“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,而應於心。”《隋唐演義》第三十九回:“起初猶乍翱乍翔,不徐不疾,後來樂聲促奏,她便盤旋不已。”也作【不疾不徐】。
明.張岱《海誌》:“是沙步為東大洋之衝,不問潮之上下,水輒一噴一噏。餘細候之,似與人之呼吸相應,無晝無夜,不疾不徐。”(沙步:地名,即千步沙。)
近義詞 不疾不徐
反義詞 慢慢騰騰
英語 neither fast nor slow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