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心腹之患
拚音 xīn fù zhī huàn
解釋 心腹:比喻要害。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。也泛指最大的隱患。
出處 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:“越在我,心腹之疾也。”《後漢書·陳蕃傳》:“寇賊在處,四肢之疾;內政不理,心腹之患。” 心腹之患的故事
例子 大家都這麽想,這個心腹之患一天不除,就一天不得安寧。
語法 作賓語;指最大的隱患
歇後語 肚子裏長瘤子;針吞到肚子裏
故事 春秋末年,吳王夫差準備出兵伐齊,越王勾踐帶臣子及厚禮來朝見,夫差特別高興。伍子胥認為出兵伐齊,作用不大,當前越國是吳國的心腹之患。夫差根本不聽。沒過幾年,越國趁吳國北上伐晉國時出兵伐吳,將吳國徹底打敗
原作“心腹之疾”,形容禍患不在外部,而是隱藏於內部要害部位的敵人。
公元前484年,吳王夫差計劃出師伐齊。
越王句踐聽說後,親率臣下至吳朝拜並向吳王及吳國大夫都送了厚禮。
吳國君臣皆大歡喜,隻有伍子胥非常害怕。
說:‘句踐是要把我們當作祭祀用的犧牲,現在的供養,是為了日後殺我們啊。
”便向夫差進諫說:“越國對於我們吳國,是心腹之疾,兩國地麵相接,而他們又對我們懷有野心。他們對我們那樣柔順,隻是達到他們目的的手段,我們不如早點下手消滅他們。打敗了齊國,就象得到了一塊石頭地一樣,沒有用處。而我們不滅掉越國,越國卻要滅掉我們啊”,吳王夫差不聽。
結果不到十來年,越國就滅掉了吳國。
【出典】: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:“吳將伐齊,越子率其眾朝焉。王及列士皆有饋賂。吳人皆喜,惟子胥懼,曰:‘是豢吳也夫!’諫曰:‘越在,我心腹之疾也。壤地同而有欲於我。夫其柔服,求濟其欲也,不如早從事焉。得誌於齊,猶獲石田也,無所用之。越不為沼,吳其泯矣。’”
【例句】:南朝·宋·範曄《後漢書·陳蕃傳》:“今寇賊在外,四支之疾;內政不理,心腹之患。” 宋·辛棄疾《美芹十論·審勢第一》:“我有三不足慮,彼有三無能為,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,是殆自保之不暇,何以謀人?”
反義詞 癬疥之疾
英語 serious hidden trouble or danger
日語 內部(ないぶ)に隠(かく)れている禍(わざわ)い
法語 mal latent
德語 ein Gefahrenherd im Inner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