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龍蛇飛動
拚音 lóng shé fēi dòng
解釋 仿佛龍飛騰,蛇遊動。形容書法氣勢奔放,筆力勁健。
出處 宋·蘇軾《西江月·平山堂》詞:“十年不見老仙翁,壁上龍蛇飛動。”
例子 道士卷起袍口,磨得墨濃,蘸得筆飽,在照壁上龍蛇飛動,揮下碗口大小的二十八字。(清·陳忱《水滸後傳》第三十七回)
語法 作賓語;形容書法氣勢奔放
典故
唐.竇臮《述書賦》“語例字格”:“草,電掣雷奔,龍蛇出沒。”(見《法書要錄》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七七頁)
吳融《贈䛒光上人草書歌》:“忽然飛動更驚人,一聲霹靂龍蛇活。”
李白《草書歌》:“時時隻見龍蛇走。”
唐朝竇臮(音jì)字靈長,工書法。
𧦬,音biàn,譌作䛒;𧦬光,唐代江南僧人,善草書。
龍蛇,以其曲伸蜿蜒之狀比喻草書。
宋.陸遊《劍南詩稿》卷一《次韻無咎別後見寄》:“龍蛇飛動無由見,坐愧文園屬思遲(《史記.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常有消渴疾,……稱病閑居,……拜為孝文園令。”)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