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似是而非
拚音 sì shì ér fēi
解釋 似:象;是:對;非:不對。好象是對的,實際上不對。
出處 《莊子·山木》:“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;材與不材之間,似之而非也。”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孔子曰:‘惡似而非者,惡莠,恐其亂苗也。’”
例子 同學們的講解,有的~,有的簡直錯得可笑。 葉聖陶《文心》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指沒弄懂
原作“似之而非”,指兩個事物相似而實不相同,後則泛指看來似乎對,實際上並不對。
有一次,莊子到山林中去,見到一棵大樹,枝葉茂盛,而砍樹的人卻不砍倒它。
莊子問其原因,伐木者答道,這棵樹枝葉雖茂,但卻沒有什麽可用的地方。
莊子歎道,這棵樹正是因為不成材而使其得到應有的壽命。
從山中出來後,住在一個朋友家中,老朋友十分高興,讓奴仆殺鵝來招待莊子。
奴仆問主人,家中有兩隻鵝,一隻能叫,一隻不能叫,殺那隻?主人回答道,殺那隻不能叫的。
第二天,莊子的學生問他,昨天那棵山中之樹,以不成材而免於砍伐,現在這家殺鵝,那隻鵝因不會叫而被殺死,要是讓先生自我選擇,是成材好,還是不成材好?莊子笑道,我既不是材,也不是不材。
成材和不成材,相似而不同,因此難免碰到不好的下場。
如果得其大道,脫出材與不材窠臼,主宰萬物,而不為萬物所主宰,哪裏會有這樣的結局呢?
【出典】:《莊子·山木》:“莊子行於山中,見大木,枝葉盛茂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。問其故,曰:‘無所可用。’莊子曰:‘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。夫子出於山,舍於故人之家。故人喜,命豎子殺雁而烹之。’豎子請曰:‘其一能鳴,其一不能鳴,請奚殺?’主人曰:‘殺不能鳴者。’明日,弟子問於莊子曰:‘昨日山中之木,以不材得終於天年;今主人之雁,以不材死。先生將何處?’莊子笑曰:‘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。材與不材之間,似之而非也,故未免乎累。’”
【例句】:漢·王充《論衡·死偽篇》:“世多似是而非,虛偽類真,故杜伯、莊子義之語,往往而存。” 西晉·葛洪《抱樸子·崇敬》:“嫌疑相類,似是而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