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起死回生
拚音 qǐ sǐ huí shēng
解釋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。形容醫術高明。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。
出處 明·張岱《魯雲穀傳》:“醫不經師,方不襲古,每以劫劑肊見起死回生。” 起死回生的故事
例子 對於時人那虛弱的感情,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。(聞一多《宮體詩的自贖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醫術高明
指扁鵲看病能把垂危病人醫治複活。
後以此典比喻醫術高明,藥到病除;或比喻能挽回敗局的高超本領。
扁鵲,姓秦,名越人,渤海郡鄚(mào帽,今河北任丘北)人。
學醫於長桑君。
扁鵲精於各種醫學,反對當時以巫術治病。
他精通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五官科等,尤長於診脈和針灸,曾行醫各國,名聞天下。
因他醫術獨冠當代,所以後世名醫,皆美稱“扁鵲”。
有一次,扁鵲路過虢(guó國,今山西平陸縣)國,他聽說虢國太子突然患病死了,特地去看看,他仔細觀察了太子之後說:“太子的病是‘昏迷假死症’,名叫‘屍蹙(jué決)’。”是可以醫治的。
於是扁鵲用針灸療法,使太子蘇醒過來,然後給他服湯藥。
經過調治,不久就康複了。
所以天下人都認為扁鵲能使死人複生,扁鵲說:“我不能起死回生,這是太子本人有活的生機,所以我才能醫治他恢複起來。”此典又作“回生起死”。
【出典】:《史記》卷105《扁鵲倉公列傳》2790、2792頁:“扁鵲曰:‘若太子病,所謂屍蹷(昏迷假死,體態如死屍)者也。’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。扁鵲曰:‘越人非能生死人也,此自當生者,越人能使之起耳。’”
【例句】:元·無名氏《博望燒屯》:“此人才欺管樂,智壓孫吳,論醫起死回生,論卜知凶定吉。” 明·劉基《鬱離子·九難》:“靈藥千名,神農所嚐,起死回生,旋陰斡陽。” 明·湯顯祖《紫釵記·本傳開宗》:“故友崔韋,賞花譏諷,才覺風聞事兩非;黃衣客回生起死,釵玉永重暉。” 明·淩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11:“忽有人傳說本縣有個小兒科姓徐,有起死回生手段。” 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45回:“即將此草給令甥女服了,自能起死回生。” 魯迅《朝華夕拾·父親的病》:“凡國手,都能夠起死回生的,我們走過醫生的門前,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匾額。” 朱自清《文第十三》:“桐城文的病在弱在窄,他卻能以深博的學問、弘通的見識,雄直的氣勢,使它起死回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