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蕩氣回腸
拚音 dàng qì huí cháng
解釋 蕩:動搖;回:回轉。形容文章、樂曲十分婉轉動人。
出處 戰國·楚·宋玉《高唐賦》:“感心動耳,回腸傷氣。”三國·魏·曹丕《大牆上蒿行》:“女娥長歌,聲協宮商,感心動耳,蕩氣回腸。”
例子 這首樂曲旋律優美動人,令人蕩氣回腸。
語法 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文辭等
歇後語 癩蛤蟆吃旋風
典故
①形容音樂、文辭婉轉動人。
三國魏曹丕《大牆上蒿行》: “女娥長歌,聲協宮商,感心動耳,蕩氣回腸。” ②形容感情充沛強烈。
柳亞子《別香港》詩: “蕩氣回腸應雪涕,歸田返璧定何年? ” ●戰國楚宋玉《高唐賦》: “纖條悲鳴,聲似竽籟; 清濁相和,五變四會。感心動耳,回腸傷氣: 孤子寡婦,寒心酸鼻。” 竽籟(yu lai): 皆古代樂器。
五變: 五音變化。
四會: 謂四方之聲與之相會合。
賦寫高唐景觀,氣勢磅礴,音響動人。
山中草木繁茂興旺,風吹枝條,悲聲鳴耳,淒愴動人。
孤兒寡婦,為之傷心落淚。
英語 heartren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