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披荊斬棘
拚音 pī jīng zhǎn jí
解釋 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。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,克服重重困難。
出處 《後漢書·馮異傳》:“為吾披荊棘,定關中。” 披荊斬棘的故事
例子 這卻正見出他是在開辟著一條新的道路;而那披荊斬棘,也正是一個鬥士的工作。(朱自清《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》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狀語;形容創業的艱苦
披,劈開。
荊棘,多刺的灌木叢,比喻路途險阻。
披荊斬棘,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中掃除障礙,克服重重困難。
馮異(事跡見前)曆盡千難萬險,從光武帝平定天下。
建武初,受封陽夏侯,鎮守關中,“威權至重,百姓歸心”,人號“鹹陽王”。
馮異對此十分不安,要求解職還京師。
後來馮異至洛陽朝見,光武帝對公卿說:“這是我起兵時的主簿,為我在創業過程中披荊斬棘,立下了大功。”而後,又賜他許多珍寶、衣服、錢帛。
並在給他的詔書中稱:“過去在饒陽無蔞亭戰役中,天寒地凍,您給大家熬豆粥;滹沱河邊風雨聲中,你又為我們烤衣服;這樣的厚意久未能報。”這些話,使得馮異非常感動。
他又與光武帝共同商議滅蜀大計,此後,他即非常愉快地帶著妻子回到關中舊任。
【出典】:《後漢書》卷17第649頁《馮異傳》:“六年春,異朝京師。引見,帝謂公卿曰:‘是我起兵時主簿也。為我披荊斬棘,定關中。’既罷,使中黃門賜以珍寶、衣服、錢帛。”
【例句】:清·呂留良《晚村文集·六·賈誼論》:“文帝之時,及左右朝廷,決天下之大計者,皆與高祖披荊斬棘共起山澤者也。” 朱自清《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》:“這部正見出他是在開辟著一條新的道路;而那披荊斬棘,也正是一個鬥士的工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