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班荊道故
拚音 bān jīng dào gù
解釋 班:鋪開;道:敘說。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麵談說過去的事情。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,坐下來談談別後的情況。
出處 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伍舉奔鄭,將遂奔晉。聲子將如晉,遇之於鄭郊,班荊相與食,而言複故。”
例子 一次邂逅相逢,一次班荊道故,竟使一位藝術殉道者在冥冥裏忽聞天籟,於混沌中頓悟禪機。”(李存葆《伏虎草堂主人》)
語法 作謂語;指好友相逢
故事 春秋時期,楚國的伍參與蔡國的子朝是好朋友,他們的兒子伍舉與聲子也是好朋友。伍舉因為嶽父王子弁犯罪而逃到鄭都城郊外,與聲子相見,他們馬上拔下路邊的荊草鋪在地上相對而坐,互相傾訴衷腸。聲子後終於為伍舉平反
《左傳.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初,楚伍參(伍子胥的曾祖父)與蔡大師子朝(即公子朝,文公之子)友,其子伍舉(伍子胥的祖父,名椒舉)與聲子(子朝之子)相善也。伍舉娶於王子牟(即申公)。王子牟為申公而仁(獲罪逃亡),楚人曰:‘伍舉實送(護送)之。’伍舉奔鄭,將遂奔晉。聲子將如晉,遇之於鄭郊,班荊(布荊草代席而坐)相與食,而言複故(返回楚國的事)。”
春秋時,伍舉與公孫歸生(即聲子)是好友。
王子牟因獲罪逃亡後,伍舉因受牽連而逃奔鄭國,然後準備到晉國去。
聲子也將去晉,二人在鄭郊相遇,扯草鋪地,坐在上麵,邊吃東西邊攀談。
後以“班荊道故”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。
宋.趙抃《芳草》詩:“古渡班荊客,長堤走馬人。”
近義詞 班荊道舊
英語 squat/sit around on the grass and chat of old tim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