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馬革裹屍
拚音 mǎ gé guǒ shī
解釋 馬革:馬皮。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。指英勇犧牲在戰場。
出處 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葬耳,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?” 馬革裹屍的故事
例子 ~當自誓,蛾眉伐杵休重說。 宋·辛棄疾《滿江紅》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賓語;指作戰英勇
革,皮革。
用馬革包裹屍體,形容軍人戰死沙場的決心。
語出東漢名將馬援之口。
建武十七年(41年),馬援以伏波將軍受命率軍南下,平定交阯叛亂。
二十年,得勝班師還朝。
他的朋友孟冀前來祝賀。
馬援激昂慷慨地對他說,男兒自當戰死在邊疆,用馬皮裹屍歸葬,怎能躺在床上死在自己的兒女身邊呢?後來,在鎮壓武陵“五溪蠻”時,病死在軍中,實現了他的“以馬革裹屍還葬”的誌願。
【出典】:《後漢書》卷24第841頁《馬援傳》:“援軍還,將至,故人多迎勞之。平陵人孟冀,名有計謀,於坐賀援。援謂之曰:吾望子有善言,反同眾人邪?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,裁封數百戶。今我微勞,猥饗大縣,功薄賞厚,何以能長久乎?先生奚用相濟?”冀曰:‘愚不及’。
援曰:‘方今匈奴、烏桓尚擾北邊,欲自請擊之。
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葬耳,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?’冀曰:‘諒為烈士,當如此矣。
’”
【例句】:宋·蘇軾《贈李兕彥威秀才》:“誓將馬革裹屍還,敢學班超苦兒女。” 宋·辛棄疾《滿江紅》:“馬革裹屍當自誓,蛾眉伐性休重說。” 宋·陸遊《隴頭水》:“男兒墮地誌四方,裹屍馬革固其常。”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51回:“大丈夫既食君祿,當死於戰場,以馬革裹屍還,幸也,豈可為我一人而廢國家大事乎。” 明·張岱《五異人傳》:“清師入越,燕客遂以死殉。臨刑語仆從曰:‘我死,棄我於錢塘江,恨不能裹屍馬革,乃得裹鴟夷皮足矣。’” 梁啟超:《俠情記傳奇》第一出:“這些慷慨義烈的英雄,他原以流血救民自命,就是馬革裹屍也不能算作不幸。”
反義詞 臨陣脫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