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就事論事
拚音 jiù shì lùn shì
解釋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。現常指僅從事物的表麵現象孤立、靜止、片麵地議論。
出處 清·沈複《浮生六記·閑情記趣》:“貧士起居服食,以及器皿房舍,宜省儉而雅潔。省儉之法,曰:‘就事論事。’”
例子 世間有所謂“就事論事”的辦法,現在就詩論詩,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。(魯迅《且介亭集文二集·“題未定”草》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孤立地看問題
典故
按照事情本身的實際情況來談論,不涉及其他。
明.沈德符《野獲編.詞臣論劾首揆》:“則以為奪情大事,有關綱常,且就事論事,未嚐旁及雲。”《歧路燈》六四回:“不如就事論事,單著管九兒一人承抵,真贓實犯,叫他一人有罪一人當,久後好細細追查譚紹聞的實落。”魯迅《熱風.對於批評家的希望》:“所以批評家若不就事論事,而說些應當去如此如彼,是溢出於事權以外的事,因為這類言語,是商量教訓而不是批評。”也指僅就事情的表麵現象來評論事物的實質。
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槐西雜誌二》:“乃知禍不虛生,雖無妄之災,亦必有所以致之;但就事論事者,不能一一知其故耳。”《鏡花緣》一九回:“老夫適才所說,乃就事論事,未將全體看明,不無執著一偏。”
近義詞 避實就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