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半部論語
拚音 bàn bù lún yǔ
解釋 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《論語》的誇讚之辭,掌握半部《論語》,人的能力就會提高,就能治理國家。
出處 宋·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七:“趙普再相,人言普山東人,所學止《論語》……太宗嚐以此論問普。普略不隱,對曰:‘臣平生所知,誠不出此。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,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。’”
例子 況且從前古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,就是半部亦何妨。(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六十四回)
語法 作賓語;強調學習儒學的重要
故事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,發動兵變,擁立太祖趙匡胤,被任命為宰相。宋太祖死後,趙匡義當皇帝,別人認為趙普一生隻讀《論語》,不學無術,當宰相不恰當。趙匡義問是不是,趙普說我是以半部《論語》幫助治天下的
宋.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七:“杜少陵詩雲‘小兒學問止《論語》,大兒結束隨商賈’,蓋以《論語》為兒童之書也。趙普再相,人言普山東人,所讀者止《論語》,蓋亦少陵之說也。太宗(趙匡義)嚐以此論問普,普略不隱,對曰:‘臣平生所知,誠不出此。昔以其半輔太祖(趙匡胤)定天下,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。’普之相業,固未能無愧於《論語》;而其言,則天下之至言也。”
《宋史.趙普傳》亦有趙普死後,家人在他的書箱中看到有《論語》二十篇的記載。
“半部論語”是宣揚儒術的典型說法,故後常以此用為推崇孔孟之道的典故。
舊稱“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”,典出於此。
近義詞 半部論語治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