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投杼之疑
拚音 tóu zhù zhī yí
解釋 投杼:拋下織布的梭子。比喻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讚成的疑慮。
出處 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人告曾子母曰:‘曾參殺人。’曾子之母曰:‘吾子不殺人。’織自若。……頃之,一人又告之曰:‘曾參殺人。’其母懼,投杼逾牆而走。”
例子 向若不令檢視,恐常人有~,所以益明之耳。 《周書•唐瑾傳》
語法 作賓語;指謠言
故事 春秋時期,魯國有一個與大思想家曾參同名的人在外殺了人,有好事者跑到曾參的母親那裏說:“曾參殺了人。”曾母回答說:“我兒不會殺人。”照常織布。沒多久又有人跑來誤傳曾參殺了人,這時曾母害怕,就投杼逾牆而走
投杼:拋下織布的梭子。
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造成的疑慮。
《戰國策.秦策二》:“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,人告曾子母曰:‘曾參殺人。’曾子之母曰:‘吾子不殺人。’織自若。有頃焉,人又曰:‘曾參殺人。’其母尚織自若也。頃之,一人又告之曰:‘曾參殺人。’其母懼,投杼逾牆而走。”《周書.唐瑾傳》:“孤知此人來二十許年,明其不以利幹義。向若不令檢視,恐常人有投杼之疑,所以益明之耳。”亦作“投杼之惑”。
《梁書.侯景傳》:“當是不逞之人,曲為口端之說,遂懷市虎之疑,乃致投杼之惑耳。”
近義詞 投杼之惑
英語 when slanderers are many, a lie will become believab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