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
拚音 rén zhī yún wáng bāng guó tiǎn cuì
解釋 人:賢人;雲:助詞;亡:失去;殄瘁:病困。賢人死亡了,國事危殆。舊時用來懷念那些身係國家安危的賢人。
出處 《詩經•大雅·瞻仰》:“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。”
例子 ~。吾既不複能言,安用此默默生乎! 《晉書•劉聰載記》
典故
人:指賢人。
雲:句中助詞。
亡:失去,奔亡。
殄瘁:病困。
賢人喪亡,國事危殆。
舊時多用於懷念所謂身係國家安危的賢人。
語出《詩.大雅.瞻印》:“人之雲亡,邦國珍瘁。”鄭玄箋:“賢人皆言奔亡,則天下邦國將盡病困。”《後漢書.郭太傳》:“太傅陳蕃、大將軍竇武為閹人所害,林宗哭之於野,慟,既而歎曰:‘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。瞻烏爰止,不知於誰之屋耳!’”《文選.陸機〈辨亡論〉》:“而邦國顛覆,宗廟為墟。嗚呼,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,不其然與?”《晉書.劉惔傳》:“後孫綽嚐詣褚裒,言及惔,流涕曰:‘可謂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。’”宋.黃庭堅《答王周彥》:“東坡先生遂捐館舍,豈獨賢士大夫悲痛不能已,所謂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者也,可惜可惜!”《明史.王元翰傳》:“被廢諸臣,久淪山穀,近雖奉詔敘錄,未見連茹匯征,苟更閱數年,日漸消鑠,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。可痛哭者四。”也單引 ① 〔人之雲亡〕。
表示對死者的悼念。
《文選.任昉〈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〉》:“人之雲亡,忽移歲序。”北周.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大勢去矣,人之雲亡。”唐.張說《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》:“人之雲亡,十有一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