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改步改玉
拚音 gǎi bù gǎi yù
解釋 步:古代祭祀時祭者與屍相距的步數,以地位排列。改變步數,改換玉飾。指死者身份改變,安葬禮數也應變更。
出處 《左傳·定公五年》:“六月,季平子行東野,還,未至;丙申,卒於房。陽虎將以璵璠(君所配玉)斂,仲梁懷弗與,曰:‘改步改玉。’”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借指改朝換代
故事 春秋時期,魯定公五年六月,季平子到東野視察回來,還沒有到家就死在路上。家臣陽虎將璵璠與季平子一起入殮,仲梁懷不同意,他認為該改步改玉了,因為昭公已去,現在是定公執位,所以要改變製度了
典故
《左傳.定公五年》:“六月,季平子行東野。還,未至,丙申,卒於房。陽虎將以璵與璠斂,仲梁懷弗與,曰:‘改步改玉。’”
中國古代祭祀悼亡時,祭者與屍體之間的距離有嚴格的規定,君近,大夫次之,士最遠。
屍身入斂時,要放上玉石作為隨葬品。
此即所謂“步”、“玉”。
魯國昭公出走後,季平子曾代行君事,能佩璵、璠祭祀。
魯定公立為國君後,季平子恢複臣位,故死後便不應行君步,也不應以璵、璠做隨葬品。
“改步改玉”後來常比喻隨情況的不同而改變做法。
《南史.高帝紀》:“策曰:朕聞疇庸表德,前王盛典,崇樹侯伯,有國攸同。所以文命成功,玄圭顯錫,姬旦宣哲,曲阜啟藩。或改玉以弘風,或胙土以宣化,禮絕常班,寵冠群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