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福無雙至
拚音 fú wú shuāng zhì
解釋 指幸運的事不會接連到來。
出處 漢·劉向《說苑·權謀》:“此所謂福不重至,禍必重來者也。”
例子 宋江聽罷,扯定兩個公人說道:“卻是苦也!正是‘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。’”(明·施耐庵《水滸會傳》第三十七回)
語法 作賓語、分句;常與“禍不單行”連用
典故
幸運的事不會連續到來。
漢代劉向《說苑.權謀》:“韓昭侯造作高門。屈宜咎曰:‘昭侯不出此門。’曰:‘何也?’曰:‘不時。吾所謂不時者,非時日也。人固有利不利。昭侯嚐利矣,不作高門,往年秦拔宜陽,明年大旱民饑,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,而顧反益奢。此所謂福不重至,禍必重來者也’。高門成,昭侯卒,竟不出此門。”俗言“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”即本此語。
明代高則誠《琵琶記.糟糠自厭》:“福無雙至猶難信,禍不單行卻是真。”
近義詞 福不重至
反義詞 禍不單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