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言之不文,行之不遠
拚音 yán zhī bù wén xíng zhī bù yuǎn
解釋 文章沒有文采,就不能流傳很遠。同“言之無文,行而不遠”。
出處 宋·陸遊《嚴州到任謝王丞相啟》:“黼黻聖猷,謂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;甄陶士類,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長。“
例子 無
語法 作賓語、分句;用於勸誡人
典故
語言沒有文采,就不能流傳久遠。
意謂為文須講求語言藝術。
語出《左傳.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言之無文,行而不遠。晉為伯,鄭入陳,非文辭不為功。慎辭哉!”後多引作〔言之不文,行之不遠〕、〔言之無文,行之不遠〕。
唐.劉知幾《史通.言語》:“蓋樞機之發,榮辱之主。言之不文,行之不遠。則知飾辭專對,古之所重也。”宋.周敦頤《通書.文辭》:“文辭,藝也;道德,實也。篤其實而藝者書之,美則愛,愛則傳焉,賢者得以學而至之,是為教。故曰:‘言之無文,行之不遠。’”清.章學誠《文史通義.言公中》:“言之不文,行之不遠,辭之不可以已也。”胡適《文學改良芻議》:“今人徒知‘言之無文,行之不遠’,而不知言之無物,又何用文為乎?”
近義詞 言之無文,行之不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