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結舌杜口
拚音 jié shé dù kǒu
解釋 結舌:舌頭像打了結子,動彈不得。杜:堵塞。保持緘默,閉口不言。形容因恐懼而不敢說話。
出處 東漢·班固《漢書•杜周傳》:“天下莫不望風而靡,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,骨肉親屬莫不股栗。”
例子 故愛身之士,自為己計,莫不~,孰肯冒忌幹主哉! 《宋書•彭城王義康傳》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指無言以對
結舌:舌頭發僵。
杜:阻塞。
謂閉口不言,形容恐懼心理。
杜業,南陽杜衍(今河南南陽西南)人,西漢大臣,任太常(掌管禮樂郊廟社稷,兼管選試博士的官,屬九卿之一)。
杜業給漢成帝上書說:“丞相翟方進作威作福,任用私黨,排擠忠良,假公濟私,橫行無忌,氣勢薰天,荼毒百姓,使天下人看見他就畏懼得服服貼貼,連尚書、近臣都閉口不敢說話,骨肉親屬都兩腿發抖,極端害怕。”後以“結舌”、“結口”或“結舌杜口”為典,形容因恐懼而不敢開口說話。
【出典】:《漢書》卷60《杜周傳附杜業傳》2679-2680頁:“其春,丞相(翟)方進薨,(杜)業上書言:‘……(翟方進)終不舉白,專作威福,阿黨所厚,排擠英俊,托公報私,橫厲無所畏忌,欲以熏轑(liǎo了,通“燎”,燃燒,比喻荼毒)天下,天下莫不望風而靡,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,骨肉親屬莫不股栗。
’”
【例句】:晉·陸機《謝平原內史表》:“鉗口結舌,不敢上訴於天。”南朝宋·範曄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“頃者,立朝之士,曾不以忠信見賞,恒被謗訕之誅,遂使群下結口,莫圖正辭。” 南朝梁·沈約《宋書·彭城王義康傳》:“福始禍先,古人所畏,故愛身之士,自為己計,莫不結舌杜口,孰肯冒忌幹主哉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