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膾炙人口
拚音 kuài zhì rén kǒu
解釋 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。指美味人人愛吃。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讚和傳訟。
出處 五代·王定寶《唐摭言·海敘不遇》:“如‘水聲常在耳,山色不離門’,又‘掃地樹留影,拂床琴有聲’……皆膾炙人口。” 膾炙人口的故事
例子 一部膾炙人口的《國風》與《小雅》,也是“三百篇”的最精采部分,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。(聞一多《歌與詩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作品等
典故
原為形容燒羊肉之美,後因謂詩文為人所稱美傳頌為膾炙人口。
曾參的父親曾皙愛吃黑棗,曾皙死後,曾參便不忍吃黑棗。
公孫醜問孟子,烤羊肉和黑棗什麽更好吃?孟子說,當然是烤羊肉。
公孫醜又問,那麽曾參為什麽吃烤羊肉而不吃黑棗?孟子答道,烤羊肉是人們都愛吃的,而黑棗卻隻是曾晳個人愛吃的。
這跟人們對父母君上避名不避姓一樣,因為姓是大家共同的,而名字卻是父母君上所獨有的。
【出典】:《孟子·盡心》下:“曾皙嗜羊棗,而曾子不忍食羊棗。公孫醜問曰:‘膾炙與羊棗孰美?’孟子曰:‘膾炙哉!’公孫醜曰:‘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?’曰:‘膾炙所同也,羊棗所獨也。諱名不諱姓,姓所同也,名所獨也。’”
【例句】:唐·齊己《讀李白集》:“鏘金鏗玉千餘篇,膾吞炙嚼人口傳。” 宋·無名氏《宣和書譜》卷十:“(韓偓)所著歌詩頗多,其間綺麗得意者數百篇,往往膾炙人口。”
反義詞 平淡無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