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坐地分贓
拚音 zuò dì fēn zāng
解釋 原指盜賊就地瓜分偷盜來的贓物。現多指匪首窩主自己不動手而坐在家裏分取同夥偷盜來的財物。
出處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六:“還有獨自無力,四五個合做夥計,一人出名做官,其餘坐地分贓。”
例子 附近一帶防軍,望風生懼,沒人敢與接仗,甚且與他勾通,轉好坐地分贓。(蔡東藩、許厪父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二十五回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指瓜分贓物
典故
指盜賊或窩主不親自偷盜搶劫而坐在家裏分取贓物。
明.無名氏《八義記.探獄悲傷》:“昨日新發下一個坐地分贓的強盜下來,至今家信未通,不免取他出來騰那他一番,豈不是好。”茅盾《殘冬》一:“張剝皮自己才是賊呢!他坐地分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