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越鳧楚乙
拚音 yuè fú chǔ yǐ
解釋 同一隻飛鴻,有人以為野鴨,有人以為燕子。比喻由於主觀片麵,對於事物認識不清而判斷錯誤。
出處 《南史·顧歡傳》:“昔有鴻飛天首,積遠難亮,越人以為鳧,楚人以為乙,人自楚越,鴻常一耳。”
例子 ~休題品,識字何曾為近名。 柴萼《李紉蘭》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指看法不一
典故
鳧:野鴨。
乙:通“”,燕子。
同樣一隻大雁,越人認為是野鴨,楚人認為是燕子。
比喻由於主觀條件的製約,對同一事物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。
南朝時,佛教盛行,道家也不示弱。
司徒從事中郎張融(事跡見“量體裁衣”條)作《門律》,其中有調和佛道之語,欲使二者歸一。
他說:“道和佛,本投合無間,別無二異。我曾見佛道之人與儒家、墨家之徒辯論,也看到佛道之間爭論不休。過去,曾有鴻雁從高空飛過,由於距離太遠,越人以為是野鴨,楚人認為是燕子。雖然人有來自楚、越之分,但鴻雁卻是固定不變的。”欲以此說明佛、道雖表麵不同,但本質是一樣的。
【出典】:《南史·顧歡傳》卷75,1879頁:“司徒從事中郎張融作《門律》雲:‘道之與佛,逗極無二……昔有鴻飛天首,積遠難亮,越人以為鳧,楚人以為乙。人自楚、越,鴻常一耳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