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四麵楚歌
拚音 sì miàn chǔ gē
解釋 比喻陷入四麵受敵、孤立無援的境地。
出處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,曰:‘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’” 四麵楚歌的故事
例子 在這四麵楚歌裏,憑你怎樣伶牙俐齒,也隻得服從了。(朱自清《航船中的文明》)
語法 作定語、狀語;指孤立無援
指楚霸王項羽被漢王劉邦大軍重重圍困於走投無路之窘境。
後以此典比喻四麵受敵,孤立無援。
秦末楚、漢相爭,公元前203年,漢劉邦派韓信率領四十萬大軍圍殲楚軍。
韓信布置了十麵埋伏,把項羽楚軍包圍在垓(gāi該)下(今安徽靈璧縣東南),項羽軍隊在垓下築起營壘,兵少糧盡,漢軍及諸侯兵重重包圍。
晚上聽到漢軍營裏從四麵傳來楚地流行之歌聲,項羽大驚,推想楚地都被漢軍占領,以為大勢已去,無可挽回了。
此典又作“楚歌”、“雞鳴楚地盡”、“楚歌四合”、“楚歌四麵”、“四麵歌殘”。
【出典】:《史記》卷7《項羽本紀》333頁:“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‘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’”《集解》應劭曰:“楚歌者,謂《雞鳴歌》也。”
【例句】:北周·庾信《詠懷》之四:“楚歌饒恨曲,南風多死聲。” 庾信《擬詠懷》:“雞鳴楚地盡,鶴唳秦軍來。” 唐·李白《擬恨賦》:“聞楚歌之四合,知漢卒之重圍。” 清·秋瑾《滿江紅》:“四麵歌殘終破楚,八年風味徒思浙。” 茅盾《子夜》:“這種‘四麵楚歌’的境地,他想來當真沒有多大把握夠衝得出去。” 郭明倫、張重天《冀魯春秋》:“要利用這個膠著形勢,再調動幾路保安部隊上來,讓姚輝嚐嚐‘四麵楚歌’的滋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