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摧鋒陷陣
拚音 cuī fēng xiàn zhèn
解釋 摧:擊潰;鋒:鋒芒,引伸為精銳;陷:攻入。攻入並摧毀敵軍的陣地。
出處 《晉書·景帝紀》:“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陣,所向披靡,遂引去。”
例子 乃與驍騎十餘~,所向披靡,遂引去。 《晉書•景帝紀》
語法 作謂語;指破敵深入
典故
摧:擊潰。
鋒:鋒芒,借指精銳。
擊潰敵方的精銳,攻陷敵方的陣地。
形容作戰勇猛。
《宋書.武帝紀上》:“高祖(劉裕)常被堅執銳,為士卒先,每戰輒摧鋒陷陣。”《元史.李彀傳》:“獨李彀身犯矢石,摧鋒陷陣,視敵蔑如。”《明史.彭澤傳》:“澤言:‘臣文臣,摧鋒陷陣非臣所能獨任。’”亦作“摧堅陷陣”。
《南齊書.桓康傳》:“〔桓康〕隨世祖起義,摧堅陷陣,膂力絕人。”宋.陸九淵《葛致政墓誌銘》:“公善用長戈,慷慨徇義……摧堅陷陣,未嚐有所避。”
近義詞 衝鋒陷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