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愛才若渴
拚音 ài cái ruò kě
解釋 才:賢才,人才。愛慕賢才,急欲求得,就象口渴急於喝水一樣。
出處 清·葉燮《原詩·外篇上》:“嫉惡甚嚴,愛才若渴,此韓愈之麵目也。”
例子 他們發現了佳人並非因為‘愛才若渴’而做婊子的,佳人隻為的是錢。(魯迅《上海文藝之一瞥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十分愛惜人才
故事 明末大學士王錫爵的孫子王時敏從師於“江南第一書畫家”董其昌,書畫方麵大有長進,成為清初著名畫家之一,他作畫風格獨特,深受人民的喜愛。他愛才若渴,把自己的書畫及藏畫經常展覽,讓四方有名的畫家或愛好者來觀摩,請他們提出批評意見
愛才:愛慕賢才。
若渴:好像口渴想喝水一樣。
指愛慕賢才,像口渴想喝水一樣。
王時敏(1591-1680年),字遜之,號煙客,又號西廬老人,太倉(今江蘇太倉縣)人。
明崇禎初年,因祖父王錫爵曾為明萬曆時大學士兼首輔,王時敏蔭官為太常寺(掌禮儀事務)少卿。
因他出於高門之後,文采早為稱著。
清兵入關,明亡以後,他家住不出。
他曾受過董其昌真傳;對黃公望書法繪畫深有研究,晚年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王時敏很是愛慕賢才,急欲求得,像口渴想喝水一樣,全國各地善長於繪畫及愛好藝術的人們,後麵人的腳尖接著前麵人的腳跟來到他的門下,得到他的指導和傳授,創作出來的作品沒有不聞名於當時繪畫界的,王時敏成為清代初期繪畫群英聚集的領袖。
【出典】:《清史稿》卷504《藝術傳三·王時敏傳》13900頁:“(王時敏)愛才若渴,四方工畫者踵接於門,得其指授,無不知名於時,為一代畫苑領袖。”
【例句】:清·劉鶚《老殘遊記》4回:“宮保求賢,愛才若渴;太尊治盜,疾惡如仇。” 清·劉鶚《老殘遊記》6回:“宮保愛才若渴,兄弟實在佩服的。”
反義詞 嫉賢妒能
英語 One's love for scholars is equal to one's thirst for water--a passion for tal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