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望梅止渴
拚音 wàng méi zhǐ kě
解釋 原意是梅子酸,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,因而止渴。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,用空想安慰自己。
出處 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:“魏武行役失汲道,軍皆渴,乃令曰:‘前有大梅林,饒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’士卒聞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” 望梅止渴的故事
例子 鸞拆書看了,雖然不曾定個來期,也當畫餅充饑,望梅止渴。(明·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卷三十四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自我安慰
典故
《世說新語.假譎》:“魏武(魏武帝曹操)行役,失汲道,軍皆渴。乃令曰;‘前有大梅林,饒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’士卒聞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”
三國時,曹操率領部隊行軍,有一次一時沒有找到水源,軍兵幹渴難忍。
操下令假說前有梅林,眾軍聽後竟然真地望梅而止渴,繼續前行直至找到水源。
後因以“望梅止渴”比喻虛償所願,與“畫餅充饑”之義相近。
宋.辛棄疾《沁園春.和吳子似縣尉》詞“搔首踟躕,愛而不見,要得詩來渴望梅。”《水滸傳》第五十一回:“雷橫道:‘我賞你三五兩銀子,也不打緊,卻恨今日忘記帶來。’白秀英道:‘官人今日見一文也無,提甚三五兩銀子,正是教俺望梅止渴,畫餅充饑。’”
近義詞 畫餅充饑
反義詞 名副其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