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半間不界
拚音 bàn gān bù gà
解釋 間、界:今作:“尷尬”。比喻膚淺、不深刻,或做事不徹底。
出處 《朱子語類·論語二九》:“便是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,無見識,不顧理之是非一味漫人。”
例子 其所引援,皆是~無狀之人,弄得天下之事日入於昏亂。 宋·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129卷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不徹底
典故
間、界:與“尷尬”同音。
原意是不深刻、膚淺。
也指不三不四、不成體統。
《朱子語類》卷四七:“便是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,無見識,不顧理之是非,一味謾人。”亦作“半尷不尬”。
《豆棚閑話.首陽山叔齊變節》:“或是半尷不尬的假斯文、偽道學,言清行濁這一班。”亦作“半間半界”。
宋.陳亮《又乙巳春書》之一:“丘宗卿亦受群兒謗傷之言,半間半界,州府卒歸獄於趙穿,亮以此身既存,而不複問矣。”亦作“不間不界”。
《朱子語類》卷三四:“聖人全體極至,沒那不間不界底事。”
英語 neither fish,flesh nor fow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