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不三不四
拚音 bù sān bù sì
解釋 指不正派,也指不象樣子。
出處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第七回:“這夥人不三不四,又不肯近前來,莫不要攧灑家。”
例子 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!不三不四,就想天鵝屁吃!(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形容人的品行不好
典故
形容不正派,不像樣子。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五:“可見元宵之夜,趁著喧鬧叢中幹那不三不四勾當的,不一而足。”《儒林外史》三回:“像你這尖嘴猴腮,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!不三不四,就想天鵝屁吃!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九一回:“隨任幾年,有時官眷往來,勉強說幾句,還要帶著一大半蘇州土話呢。就是此次和老太太們說官話,也是不三不四,詞不能達意的。”
近義詞 不倫不類 , 非僧非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