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同舟共濟
拚音 tóng zhōu gòng jì
解釋 舟:船;濟:渡,過灑。坐一條船,共同渡河。比喻團結互助,同心協力,戰勝困難。也比喻利害相同。
出處 《孫子·九地》:“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,當其同舟而濟,遇風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” 同舟共濟的故事
例子 通常在林海裏人與人相遇,和在遠洋航海中同舟共濟一樣,為什麽他竟這樣勢不兩立。(曲波《林海雪原》二十七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齊心協力
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。
孫子認為,善於用兵的人,能使部隊象“率然”;“率然”是常山地方的蛇名。
打它的頭,尾就來救應,打它的尾,頭就來救應,打它的腰,頭尾都來救應。
請問,可以使軍隊象蛇一樣嗎?回答說,可以。
吳國人和越國人是相互仇恨的,但當他們同舟渡河遇到大風時,他們互相救援就象一個人的左右手。
因此,縛住馬匹,埋了車輪,企圖防止兵卒的逃亡,也是靠不住的;要使部隊一齊奮勇作戰,在於將帥領導的得法;要使強弱都能發揮作用,在於地形利用的適宜。
所以善於用兵的人,能使全軍手牽手象一個人一樣,這是因為使它不得不這樣啊!
【出典】: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故善用兵者,譬如‘率然’;‘率然’者,常山之蛇也。擊其首則尾至,擊其尾則首至,擊其中則首尾俱至。敢問,‘兵可使如率然乎’?曰:‘可’。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,當其同舟而濟,遇風,其相救也,如左右手。是故方馬埋輪,未足恃也;齊勇若一,政之道也;剛柔皆得,地之理也。故善用兵者,攜手若使一人,不得已也。”
【例句】:西漢·劉安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:“同舟而濟於江,卒遇風浪,百族之子,捷捽招抒船,若左右手,不以相德,其憂同也。” 三國·魏·王弼《周易略例》:“投戈散地,則六親不能相保;同舟而濟,則胡越何患乎異心?”
反義詞 反目成仇 , 各行其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