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庖丁解牛
拚音 páo dīng jiě niú
解釋 庖丁:廚工;解:肢解分割。比喻經過反複實踐,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,做事得心應手,運用自如。
出處 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庖丁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觸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響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。”
例子 庖丁之解牛,伯牙之操琴,羿之發羽,僚之弄丸,古之所謂神技也。 清·龔自珍《明良論四》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常與“遊刃有餘”連用
典故
《莊子.養生主》:“庖丁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觸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響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。合於桑林之舞,乃中經首之會。”
庖丁,名字叫丁的廚役。
文惠君,即梁惠王。
踦,音jǐ,一足站立。
庖丁用一條腿的膝蓋頂住牛解剖,故隻有另一足站立。
砉,音huá,皮骨相離析的聲音。
奏,進。
騞,音huò,比砉然更大的聲音。
桑林,湯時樂名。
經首,為堯時的《鹹池》中樂章名。
養生主,即論養生的主要關鍵,或說“生主”指人的精神。
莊子用“庖丁解牛”的事例說明,世間事物雖然錯綜複雜,隻要適應自然之理,熟悉規律,掌握技藝,就不會蒙受損傷。
後因以“庖丁解牛”比喻養生之道,或用以讚美神妙的技藝。
宋.蘇軾《蘇軾文集》十一《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》:“子由為《墨竹賦》以遺與可曰:‘庖丁,解牛者也,而養生者取之。輪扁,斫輪者也,而讀書者與之。’”
宋.無名氏《竹林詩評》:“何遜之作,不費氣力,如庖丁解牛,風成於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