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目無全牛
拚音 mù wú quán niú
解釋 全牛:整個一頭牛。眼中沒有完整的牛,隻有牛的筋骨結構。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。
出處 《莊子·養生說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時,所見無非牛者;三年之後,未嚐見全牛也。” 目無全牛的故事
例子 操利柄而~,執其吭如芻豢悅口。 唐·楊承和《梁守謙功德銘》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人的技藝
典故
《莊子.養生主》:“庖丁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觸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響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,合於桑林之舞,乃中經首之會。文惠君曰:‘譆,善哉!技蓋至此乎?’庖丁釋刀對曰:‘臣之所好者道也,進乎技矣。始臣之解牛之時,所見無非牛者。三年之後,未嚐見全牛也。’”
庖丁宰牛經驗豐富,技術純熟,對牛的內部構造了如指掌。
他眼中出現的不是整牛是一幅清晰的解剖圖譜。
後因以“目無全牛”比喻技藝精湛純熟。
《文選》晉孫興公《遊天台山賦》:“害馬已去,世事都捐,投刃皆虛,目牛全無。”
近義詞 遊刃有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