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得心應手
拚音 dé xīn yìng shǒu
解釋 得:得到,想到;應:反應,配合。心裏怎麽想,手就能怎麽做。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。
出處 《莊子·天道》:“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。”
例子 挾了七八萬現款的馮雲卿就此走進了公債市場,半年來總算得心應手,扯起息來,二分半是有的。(茅盾《子夜》)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、狀語;用於各種技藝
歇後語 要甜的拿糖罐,要酸的拿醋壇
故事 春秋時期,齊桓公在堂上讀書,工匠輪扁冒失上前打擾,齊桓公對輪扁的讀書無用論深為不滿。輪扁解釋道:我做木公的技藝得心應手,是不可能用語言傳授給別人的,古代聖人學問的精妙之處也是如此
指技藝純熟,心手相應。
也指作事非常順手。
齊桓公在堂上讀書,堂下做木工活的輪扁放下工具,走上堂來問他念的是什麽書。
齊桓公回答說,是聖人之言。
輪扁問,聖人還在嗎?桓公說,都死了。
輪扁問,那麽你讀的是古人的糟粕了。
桓公生氣地說,國君在這裏讀書,一個木匠哪能妄加評論,說出點道理來還可饒命,不然就處死你。
輪扁回答道,我就以我幹的木匠活來說吧!做車輪子,榫頭做寬了車輪就不牢固;做得小了,又無法安進去。
做得不大不小,鬆緊適宜,才能心手相應,幹得順利。
其間技藝,單靠口說說不清,必須心中有數才行。
我不能單用嘴說使我兒子明白,我的兒子也不能完全接受我的這套技術。
所以到現在七十歲了,這活還是自己動手。
古代聖賢在他們的學說還未傳世時就已經死了。
由此看來,你所讀的,不是古人的糟粕又是什麽?
【出典】:《莊子·天道》:“桓公讀書於堂上,輪扁斫輪於堂下,釋椎鑿而上,問桓公曰:‘敢問,公之所讀者,何言邪?’公曰:‘聖人之言也。’曰:‘聖人在乎?’公曰:‘已死矣。’曰:‘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!’桓公曰:‘寡人讀書,輪人安得議乎!有說則可,無說則死!’輪扁曰:‘臣也以臣之事觀之。斫輪,徐則甘而不固,疾則苦而不入,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,口不能言,有數存乎其間。臣不能以喻臣之子,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,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。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,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。’”
【例句】:北宋·蘇軾《贈南屏謙師詩序》:“南屏謙師,妙於茶事,自雲得之於心,應之於手,非可以言傳學到者。” 北宋·沈括《夢溪筆談·書畫》:“予家所藏摩詰畫《袁安臥雪圖》,有雪中芭蕉,此乃得心應手,意到便成。”
反義詞 不文不武
英語 serviceable
俄語 выполнять умéло и удáчно
德語 in etwas sehr gewandt se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