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眾叛親離
拚音 zhòng pàn qīn lí
解釋 叛:背叛;離:離開。眾人反對,親人背離。形容完全孤立。
出處 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“阻兵無眾,安忍無親,眾叛親離,難以濟矣。”
例子 他堅持與人民為敵,以至眾叛親離,死無葬身之地。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賓語;指不得人心
典故
意謂群眾背叛,親信遠離,不得人心,處境非常孤立。
公元前719年,衛國公子州籲殺死了他的哥哥衛桓公,自立為君。
而後為了轉移國內不滿情緒,又對外發動伐鄭之役。
當時,魯隱公問大夫眾仲,州籲能不能成功?眾仲回答說:州籲對外用兵以求轉移人民視線,隻能更加失去群眾。
對內想緩和人心,結果必然是“眾叛親離”,他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。
【出典】: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“公問於眾仲曰:‘衛州籲其成乎。’對曰:‘臣聞以德和民,不聞以亂。以亂,猶治絲而棼之也。夫州籲阻兵而安忍;阻兵無眾,安忍無親,眾叛親離,難以濟矣’。”
【例句】:西晉·陳壽《三國誌·魏書·公孫瓚傳注》:“既乃殘殺老弱,幽士憤怨,眾叛親離,孑然無黨。”唐·陸贄《議汴州逐劉士寧狀》:“伏以劉士寧昏荒暴慢,惡貫久盈。聖情愛人,久為含忍。親離眾叛,自取奔亡。”
反義詞 精誠團結 , 抱成一團 , 戮力同心 , 同仇敵愾 , 和衷共濟 , 同舟共濟 , 團結一致
英語 be utterly isol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