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鋌而走險
拚音 tǐng ér zǒu xiǎn
解釋 鋌:急走的樣子;走險:奔赴險處。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。
出處 《左傳·文公十七年》:“小國之事大國也,德則其人也,不德則其鹿也,鋌而走險,急何能擇?”
例子 碰了荒年,也少不了這班人,不然,鬧出那鋌而走險的,更是不得了了。(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十五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補語;指冒險
典故
《左傳.文公十七年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鹿死不擇音。’小國之事大國也,德,則其人也;不德,則其鹿也,鋌而走險,急何能擇?”杜預注:“鋌,疾走貌。言急則欲蔭茠於楚,如鹿赴險。”後因以“鋌而走險”喻指因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行動。
《明史.蔡道憲傳》:“王不愛民,一旦鋌而走險,能獨與此曹保富貴乎?”峻青《海嘯》四章八:“但他們當中,畢竟大部分是窮苦的勞動人民,而且大部分都是遭受壓迫鋌而走險逼上梁山的人。”
反義詞 畏縮不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