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隨機應變
拚音 suí jī yìng biàn
解釋 機:時機,形勢。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。
出處 《舊唐書·郭孝恪傳》:“世充日踧月迫,力盡計窮,懸首麵縛,翹足可待。建德遠來助虐,糧運阻絕,此是天喪之時。請固武牢,屯軍氾水,隨機應變,則易為克殄。”
例子 總而言之,我們做官,總要隨機應變,能屈能伸,才不會吃虧。(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十五回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狀語;指靈活處理
適應事機的變化靈活應付。
出自唐郭孝恪之語。
郭孝恪(?-648年),許州陽翟(dí狄)(今河南禹縣)人。
隋末曾參加李密領導的反隋武裝,後隨李密入唐,任宋州刺史。
竇建德率眾援助王世充時,他建議李世民固守武牢(今河南滎陽西北),屯軍汜水,隨機應變。
李世民采納了他的建議。
後曆任貝、趙、江、涇四州刺史,所在皆有能名。
又入京為太府少卿,轉右驍(xiǎo肖)衛將軍。
貞觀十六年(642年)後,長期鎮守西域。
貞觀二十二年(648年),在與龜茲的戰鬥中犧牲。
【出典】:《舊唐書》卷83《郭孝恪傳》2773頁:“其後,竇建德率眾來援王世充,孝恪於青城宮進策於太宗曰:‘世充日踧(cù促)月迫,力盡計窮,懸首麵縛,翹足可待。建德遠來助虐,糧運阻絕,此是天喪之時。請固武牢,屯軍汜水,隨機應變,則易為克殄。’太宗然其計。”
【例句】:元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57回:“(孫權)乃問曰:‘公平生所學,以何為主?’(龐)統曰:‘不必拘執,隨機應變。’” 茅盾《腐蝕·十一月十六日》:“大有視我為‘同道’,屬於他們那一夥似的。我當然隨機應變,不但誇大了我與舜英的關係,而且暗示著我也參與密勿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