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立仗馬
拚音 lì zhàng mǎ
解釋 排立在宮門前為皇帝作儀仗的馬。喻畏禍而不敢直諫的臣子。亦稱“仗下馬”。出自唐李林甫之語。李林甫事跡見“弄獐”條。李林甫為了阻止百官直接向皇帝進言政事,便威脅他們說:“你們看見那些立仗馬了嗎?終日無聲,而能得到三品的食料;一旦鳴叫,馬上就會被趕走。到那時縱然後悔也晚了。”由是,無人再敢進諫。
例子 宋·蘇軾《次韻孔文仲推官》:“君看立仗馬,不敢鳴且窺。” 宋·陸遊《長饑》:“早年羞學仗下馬,末路幸似泥中龜。” 清·錢謙益《十一月初六召對文華殿》之十九:“夕垣又駕柴車去,朝省誰容仗馬鳴。”
典故
《新唐書》卷223上《奸臣上·李林甫傳》6347-6348頁:“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,固寵市權,蔽欺天子耳目,諫官皆持祿養資,無敢正言者。補闕杜璡再上書言政事,斥為下邦令。因以語動其餘曰;‘明主在上,群臣將順不暇,亦何所論?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,終日無聲,而飫三品芻豆;一鳴,則黜之矣。後雖欲不鳴,得乎?’由是諫爭路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