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首尾相應
拚音 shǒu wěi xiāng yìng
解釋 頭和尾相互接應。指作戰相互接應。也形容詩文結構嚴謹。
出處 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;率然者,常山之蛇也。擊其首則尾至,擊其尾則首至,擊其中則首尾俱至。”
例子 可將隊伍擺成長蛇之勢,首尾相應,循環無端:如此則不愁地理生疏。(明·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第八十四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詩文結構嚴謹
首尾:即前後。
原指作戰部隊緊密配合,互相接應。
後泛指前後互相呼應。
出自唐末五代人杜洪、鍾傳的事跡。
杜洪,原為鄂州(今湖北武漢)伶(líng玲)人(即戲劇演員)。
鍾傳,洪州高安(今江西高安)人,原為豫章地區的低級武吏。
在唐末藩鎮混戰中,二人分別糾集了自己的勢力。
中和二年(883年)鍾傳逐走江西觀察使高茂卿,占領了洪州,被唐僖宗任命為鎮南節度使。
光啟二年(886年)杜洪也乘虛進入鄂州,自稱節度留後,也被唐僖宗拜為節度使。
後來二人都遭到了楊行密的襲擊。
為了擺脫楊行密,他們便互相協同,首尾相應,並同時向朱溫求救。
後來在朱溫的幫助下,大敗楊行密。
【出典】:《舊五代史》卷17《梁書十七·杜洪傳》231頁:“及為楊行密所攻,洪、傳首尾相應,皆遣求援於太祖,太祖遣朱友恭赴之,大破淮寇於武昌,二鎮稍寧。”
【例句】:宋·洪邁《容齋五筆·絕句詩不貫穿》:“永嘉士人薛韶喜論詩,嚐立一說雲:‘老杜近體律詩精深妥帖,雖多至百韻,亦首尾相應,如常山之蛇,無間斷齟齬處。’” 元末明初·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84回:“可將隊伍擺為長蛇之勢,首尾相應,循環無端,如此則不愁地理生疏。” 清·張廷玉等撰《明史·劉應節傳》:“如其不然,集兵三十萬,分屯列戍,使首尾相應,此百年之利也。”
近義詞 前呼後應 , 首尾相赴
反義詞 橫衝直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