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歧路亡羊
拚音 qí lù wáng yáng
解釋 歧路:岔路;亡:丟失。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。比喻事物複雜多變,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。
出處 《列子·說符》:“大道以多歧亡羊,學者以多方喪生。” 歧路亡羊的故事
例子 而諸儒之言,故為糾紛,徒俾~。總以此等區處,一字不審,則入迷津。 清·王夫之《讀四書大全說》卷三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比喻事理複雜多變
比喻事理複雜多變,沒有正確的方向,因而找不到真理。
楊朱的鄰居跑失了一隻羊,不但他們全家出動,而且還請楊朱的仆人也一塊去找。
楊朱問道,跑了一隻羊,怎麽要那麽多人去找。
鄰居說,岔路太多。
一會兒,人們紛紛回家。
楊朱問,找到羊了嗎?鄰居說,沒有找到。
楊朱又問,怎麽這麽多人還沒找到。
鄰居說,岔路上又有岔路,不知它跑到哪條路上,隻好回來了。
楊朱聽了,深有感觸,臉色嚴峻,半晌不說話,整天不露笑容。
他的學生們覺得十分奇怪,問他,羊是不值錢的家畜,又不是你的,而你卻為此而影響情緒,為什麽?楊朱仍不回答,學生們不知如何是好。
他的學生孟孫陽出來後把此事告訴了心都子。
過了幾天,心都子與孟孫陽一起去見楊朱,問他道,從前有弟兄三人遊學齊魯,一起向一個老師學習了仁義之道後回到家中。
他們的父親問他們,什麽叫仁義之道。
大哥說,仁義之道使我愛惜自己生命而鄙薄功名。
二哥說,仁義學說使我舍棄生命以成名。
三弟說,仁義之道使我既保護自己又能成名。
弟兄三人同向一師學習,而學習心得卻完全相反,誰對誰錯?楊朱說,有一個在河邊居住的人,了解水性,又敢於下水,靠擺渡為生,掙錢能養一百口人。
許多人都前來拜他為師,可是後來被水淹死的幾乎一半。
他們本意是學習遊泳,而不是學淹死,可是結果竟然如此不同,你看哪個對呢?心都子沒作聲便退了出來。
孟孫陽責怪他道,你為什麽問得那樣拐彎抹角,老師又說得那麽古怪,都把我搞糊塗了。
心都子說,大路因為岔道太多而跑失了羊,學者因為理解不一致而喪失生命。
學問本源隻有一點,而其末流則差異甚大。
隻有使分歧的末流回到本源上,才不會有得失差別。
你生長在老師門下,學習他的學說,對於他的這些比喻你都不懂,實在可悲啊!
【出典】:《列子·說符》:“楊子之鄰人亡羊,既率其黨,又請楊子之豎追之。楊子曰:‘嘻!亡一羊,何追者之眾?’鄰人曰:‘多歧路。’既反問:‘獲羊乎?’曰:‘亡之矣!’曰:‘奚亡之?’曰:‘歧路之中又有歧焉,吾不知所之,所以反也。’楊子戚然變容,不言者移時,不笑者竟日。門人怪之,請曰:‘羊賤畜,又非夫子之有,而損言笑者何哉?’楊子不答,門人不獲所命。弟子孟孫陽出,以告心都子。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:‘昔有昆弟三人,遊齊魯之間,同師而學,進仁義之道而歸。其父曰:仁義之道若何?伯曰: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。仲曰: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。叔曰:仁義使我身名並全。彼三術相反,而同出於儒,孰是孰非邪?’楊子曰:‘人有濱河而居者,習於水,勇於囚,操舟鬻渡,利供百口,裹糧就學者成徒,而溺死者幾半。本學泅不學溺,而利害如此,若以為孰是孰非?’心都子嘿然而出。孟孫陽讓之曰:‘何吾子問之迂,夫子答之僻?吾惑愈甚。’心都子曰:‘大道以多歧亡羊,學者以多方喪生。學非本不同,非本不一,而末異如是。唯歸同反一,為亡得喪。子長先生之門,習先生之道,而不達先生之況也。哀哉’。”
【例句】:南朝·宋·範曄《後漢書·鄧彪傳》:“統之方軌易因,險途難禦,故昔人明慎於所受之分,遲遲於歧路之間也。” 清·王夫之《讀四書大全說》卷3:“而諸儒之言,故為紛糾,徒俾歧路亡羊。吾以此等區處,一字不審,則入迷津。”
近義詞 誤入歧途
反義詞 改邪歸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