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難兄難弟
拚音 nán xiōng nán dì
解釋 形容兩兄弟都好,難分上下。現也反用,諷刺兩兄弟都壞。
出處 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元方難為兄,季方難為弟。” 難兄難弟的故事
例子 其以半殖民地的風貌出現於世界也,和我們實在是難兄難弟。(郭沫若《革命春秋·創造十年續編》)
語法 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形容兩兄弟都好
典故
南朝 宋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德行》:“陳元方子長文,有英才,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,爭之不能決。谘之太丘。太丘曰:‘元方難為兄,季方難為弟。’”劉孝標注:“一作‘元方難為弟,季方難為兄’。”意謂元方卓爾不群,他人難為其兄;季方也俊異出眾,他人難為其弟。
後遂以“難兄難弟”指兄弟兩人才德俱佳,難分高下。
宋 葛立方《韻語陽秋》卷十四:“若二人(竇臮、竇永)者,遊藝絕倫,友誼尤篤,真難兄難弟哉!”明 謝讜《四喜記.雙桂聯芳》:“天馬步瀛洲,恩賜黃封杏花酒。喜難兄難弟,並占鼇頭。”亦用於譏諷兩者同樣低劣。
郭沫若《李白與杜甫.杜甫的門閥觀念》:“但這種東西,在今天看來,和南北朝時代的四六駢文,明 清時代的八股文,其實是難兄難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