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芒刺在背
拚音 máng cì zài bèi
解釋 芒刺:細刺。象有芒和刺紮在背上一樣。形容內心惶恐,坐立不安。
出處 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宣帝始立,謁見高廟,大將軍光從驂乘,上內嚴憚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”
例子 現在被獻忠這樣一看,感到跼蹐不安,猶如芒刺在背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十七章)
語法 作定語、賓語;用於感知動詞後
芒刺,草木莖葉、果殼上的小刺。
芒刺紮在人的後背,比喻人的心情畏忌不安。
典出《漢書·霍光傳》。
霍光(?-前68年),字子孟,河東平陽(今山西臨汾西南)人,西漢大臣。
霍光是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。
武帝時,任奉車都尉。
昭帝年幼即位,霍光與桑弘羊等同受武帝遺詔輔政,任大司馬大將軍,封博陸侯。
昭帝死,立昌邑王劉賀為帝,不久又廢劉賀,迎立宣帝。
霍光前後執政20餘年,族黨滿朝,權傾內外。
剛即位的漢宣帝劉詢對霍光十分畏忌,在參加拜謁高祖廟的儀式上,霍光陪宣帝同乘一輛車,宣帝極為害怕,坐立不安,如同芒刺紮在後背上。
後來由車騎將軍張安世代替霍光陪宣帝乘車,宣帝就混身放鬆,毫不拘謹,感到從容安適了。
到了霍光死去,霍氏家族竟遭滅門之禍。
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:“威震主上的權臣不會長久,霍家的滅門之禍在陪宣帝乘車時就萌生了。”後以“芒刺在背”、“負芒”等比喻極度不安,亦作詠權臣遭忌的典故。
【出典】:《漢書》卷68《霍光傳》2958頁:“宣帝始立,謁見高廟,大將軍光從驂乘,上內嚴憚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後車騎將軍張安世代光驂乘,天子從容肆體,甚安近焉。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誅,故俗傳之曰:‘威震主者不畜,霍氏之禍萌於驂乘’。”
【例句】:唐·姚思廉《梁書·張纘傳·南征賦》:“曆祖宗之明君,猶負芒於盛主。” 唐·李百藥《北齊書·顏之推傳》:“嗣君聽於巨猾,每凜然而負芒。” 唐·李百藥《北齊書·王昕傳》:“殿下倉卒所行,非複人臣之事,芒刺在背,交戟入頸,上下相疑,何由可久。” 唐·王績《贈梁公》:“成王已興誚,宣帝如負芒。” 唐·貫休《行路難》之五:“我聞忽如負芒刺,不獨為君空歎息。” 五代·晉·劉昫《舊唐書·崔日用傳》:“常謂人曰:‘吾一生行事,皆臨時製變,不必重專守始謀,每一念之,不覺芒刺在於背也’。”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20回:“後得曹操,以為社稷之臣;不意專國弄權,擅作威福。朕每見之,背若芒刺。” 明·馮夢龍《古今小說》卷25:“三個不知文墨禮讓,在朝廷橫行,視君臣如同草木。景公見三人上殿,如芒刺在背。” 清·吳趼人《糊塗世界》卷8:“他的洋布有什麽好?偏要買他的,難道我們中國自己織的布,穿在身上就有甚芒刺在背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