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流風餘韻
拚音 liú fēng yú yùn
解釋 前代流傳給後世的風雅韻事。
出處 清·張潮《虞初新誌·焚琴子傳》:“卒之無有識生之才而用之者,宜其傷於情而碎於琴也。然生流風餘韻,宛在丹山碧水之間,迄今登鼓山之亭,如聞其哭焉。”
例子 然而流風餘韻,足以興起後人,則惟鄉先生之言行為最易入。(清·方宗誠《桐城文錄序》)
語法 作賓語;指前人流傳下來的風度、情操
又作“流風遺韻”。
流風:流傳下來的風俗。
韻:風度、氣派流傳下來的風俗和氣派連綿不斷。
在風風雨雨天色昏暗中,還有雄雞啼叫不止(比喻在風風雨雨的社會中,還有品格高尚的婦女)。
【出典】:《清史稿》卷508《列女傳一·序》14020頁:“其征之也廣,其襮(bó薄,表露)之也顯,流風餘韻,綿綿延延,風雨如晦,雞鳴不已。”
【例句】:清·張潮《虞初新誌·焚琴子傳》:“卒之無有識生之才而用之者,宜其傷於情而碎於琴也。然生流風餘韻,宛在丹山碧水之間,迄今登鼓山之亭,如聞其哭焉。” 清·方宗誠《桐城文錄序》:“夫學問之道,非可囿於一鄉也。然而流風餘韻,足以興起後人,則惟鄉先生之言行為最易入。” 孫中山《〈太平天國戰史〉序》:“明遺老之流風遺韻,蕩然無存。” 郭沫若《偉大的愛國詩人——屈原》:“屈原正是在吳起、商鞅等實行變法的流風遺韻中長大的。” 朱自清《“海闊天空”與“古今中外”》:“還有那‘談天雕龍’的鄒衍之流,所以流風餘韻,扇播至今。”
近義詞 流風餘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