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
拚音 zì wǒ dé zhī zì wǒ shī zhī
解釋 從我手裏得到的東西,又從我手裏失去。比喻興敗無常或得失相抵
出處 《梁書•邵陵王綸傳》:“高祖歎曰:‘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,亦複何恨。’”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用於處事
典故
從我手裏獲得,又從我手裏丟失。
表示成功失敗,責任全在自己。
語出《史記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魏其侯曰:‘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’”後多引作〔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〕。
《南史.梁武帝諸子傳.邵陵攜王綸子確》:“時武帝方寢,確曰:‘城已陷矣’。帝歎曰:‘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,亦複何恨?’”易宗夔《新世說.術解》:“攝政王入關時,途遇一卜者,叩以吉凶。卜者曰:‘吉,但恐不終。’問其故,曰:‘得之者攝政王,失之者亦攝政王也。’王曰:‘豈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乎?’”魯迅《華蓋集續編.談皇帝》:“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皇土,他就胡鬧起來,還說是‘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,我又何恨’哩!”
近義詞 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