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糟糠不厭
拚音 zāo kāng bù yàn
解釋 糟糠:用以充饑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;厭:滿足。就連酒糟、米糠這樣粗劣的食物也吃不飽。形容生活極其困苦。
出處 《史記•伯夷列傳》:“且七十子之徒,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。然回也屢空,糟糠不厭,而卒蚤夭。”
例子 閭閻之~,而燕私之供奉自如,則人不悅。(《宋史•趙景緯傳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用於書麵語
典故
糟糠:舊指窮人用來充饑的酒渣糠皮等粗劣食物。
厭( ㄧㄢ yān ):足。
就連糟糠之類食物也常感不足。
形容窮困到極點。
語出《戰國策.韓策八》:“一歲一收,民不厭糟糠。”後多引作〔糟糠不厭〕。
《史記.伯夷列傳》:“回也屢空,糟糠不厭。”唐.蘇頲《焚殊玉錦繡勅》:“而倉廩未實,饑饉相仍,水旱或愆,糟糠不厭,靜思厥故,皆朕之咎。”宋.蕭常《續後漢書》卷三一:“駱統曰:‘士大夫糟糠不厭,我何心獨飽!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