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曠日持久
拚音 kuàng rì chí jiǔ
解釋 曠:荒廢,耽誤。荒廢時間,拖得很久。
出處 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今得強趙之兵,以杜燕將,曠日持久,數歲,令士大夫餘子之力,盡於溝壘。”
例子 這廝們死守不出,便要曠日持久。(清·陳忱《水滸後傳》第十八回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長期拖延
意為遷延時日,久無所成。
公元前269年,燕武成王封宋人榮蚠(fén)為高陽君,率兵敗趙。
趙王割讓濟東三城於齊,請求齊王派安平君田單為將,率領趙軍進行抵抗。
對此,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十分反對。
他對平原君趙勝說,如果安平君是個傻瓜,他就對付不了榮蚠;如果他是個聰明人,他又絕不會為了趙國的利益而與燕軍苦戰。
這兩種可能,安平君必居其一。
他決不會看著趙國作戰勝利之後回過頭來再與齊國爭霸。
因此,他所率領的趙國軍隊即使強大,他也要拖延時日達數年之久,讓兩國實力大大削弱,這是再明白不過的了。
趙王並沒有采納這一意見。
結果這場戰爭持續四五年之久,趙國軍隊也幾乎達到懸釜而炊的地步,戰爭勝利後獲得的三個城池,沒有一個超過三百丈的。
【出典】:《戰國策·趙策》四《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》:“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,使將而攻趙。趙王因割濟東三城,令盧、高唐、平原、陵地城邑市五十七,命以與齊,而以求安平君而將之。馬服君謂平原君曰:‘……使安平君愚,固不能當榮蚠;使安平君知,又不肯與燕人戰。此兩言者,安平君必處一焉。雖然,兩者有一也。使安平君知,則奚以趙之強為?趙強則齊不複霸矣。今得強趙之兵,以杜燕將,曠日持久數歲,令士大夫餘子之功,盡於溝壘,車甲羽毛敝,府庫倉廩虛,兩國交以習,乃引其兵而歸。夫盡兩國之力,無明此者矣。’”
【例句】:南朝·宋·範曄《後漢書·隗囂傳》:“若計不及此,且畜養士馬,據隘自守,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,其弊猶足以霸。” 晉·陳壽《三國誌·吳誌·華核傳》:“如但固守,曠日持久,則軍糧必乏,不待接刃,而戰士已困矣。”